陶瓷作为中国在世界的一张名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也指陶瓷。从中国文化来讲,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也就是说,陶器和瓷器在英文世界里,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近日,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品以294件古代外销瓷器为主,有的来自于古代贸易沉船,有的来自于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在古代贸易沉船“南海I号”“华光礁I号”“南澳I号”“碗礁I号”等打捞出的瓷器,无不彰显着古代中国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和辉煌,从古代贸易沉船看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让现代陶瓷企业不免有些唏嘘。本次贸易展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我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以及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历史事实。

自唐代起,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航海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广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诸多国际性大港相继涌现。唐代中后期,陶瓷器开始作为大规模外销的商品。长沙窑、越窑、邢窑、巩义窑以及广东地区生产的早期外销陶瓷器,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重心由陆地逐步转向海洋,以中国为核心的南海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海上贸易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南宋开始,经济中心逐步南移,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地区为核心的外销瓷产区工艺逐渐成熟,产量急剧增加,主导了这一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中国瓷器由此进入大规模外销的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瓷器的贸易网络开始向欧美地区延伸。以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外销瓷器,风靡世界,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社会和文化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鉴,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本次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全面展示了中国自唐、宋、元、明、清代以来,古代瓷器贸易的整体形象,从展品及古代贸易沉船看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我们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有着浓厚的瓷器文化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