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之后,在白酒行业内打着“专供”“特供”“非销售”等字眼的酒水,均为假货。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市场依然火爆,这是为什么呢?随着电商技术的发展,这种交易和广宣,在网络上肆虐,即使有人知晓这是假的,但还是默认了它的存在,甚至也在为它买单。
“所谓的“专特供”名酒是过去产物,2012年后已对此严查严禁”,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副会长陈凯铭介绍。现在的真品大多是当时残存的一小部分,尤其是销售渠道的转变后,从网店流通入手的此类酒品80%都是假的,且在线下造假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当前制作假“专特供”名酒,需求“挺旺盛”,有专门的流水线和模式满足客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也很高明,正宗基酒+正品酒,既保证了味道,也不容易被发现。

通过网络交易,可避免很多监管。“某品牌名酒,2016年,53度,500毫升,6瓶,83000元。”在“京东拍卖”网络平台上见到,这款酒起拍价比同款商品市价高出数倍,还标有拼音字母暗语。
“拍品上的暗语字样,是一处知名建筑的缩写,卖家以此暗示该拍品为‘专特供’品,所以价格昂贵。”这是在暗示商品的“专特供”属性,也是为了避开网络平台技术监管。
此类酒品卖家大多数采取打着“拍卖”幌子搞直售的方法,这种操作旨在逃避对酒品质量与消费者权利承担法律责任。“阿里拍卖”平台上的拍品下有这样的提示:拍品介绍均由店铺自行发布并上传,“7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为卖家可选服务,不强制送拍机构提供。还有一些卖家在店铺介绍中提出,店铺出售的商品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经售出,不予退换。
熟悉白酒行业的人,不会去较真;不熟悉白酒行业的人,就会吃亏上当。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打着“专供”“特供”“非销售”等字眼的酒水流向的是“某一阶层”,而这个阶层掌握着一部分人群的“命脉”,这群人为了“前程”和“钱程”,乐于购买这样的产品来维护关系,送的人觉得高档,收的人觉得有面子。
送的人即使知道是假货,也不会去戳穿。收的人即使知道是假货,却也有难言之隐,甚至无法当场辨识。80%的特供酒都是假货,小心别上当,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要以为捡了便宜。